“逢人只说三分话,莫要全抛一片心”,这是一句为人处世的俗语,说对人要“阴者勿交,傲者少言”,意思是说假如你遇到一个表情阴沉、默默寡言的人,不要急着推心置腹表示真情;假如你遇到一个高傲自大、愤愤不平的人,要谨慎自己的言谈。
其实,这只是将自己围起了一道防线,生怕自己遇人不淑;人与人的心灵之间筑起一堵高墙,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进入了“陌生居住”时代,邻里之间“犬之声相闻,老死不相往来”。人们在感叹人与人相处很难时,殊不知是自己把心门关闭起来了,别人又如何进来?
孟子云:“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,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。夫义路也;礼,门也。”想见贤人而不按合适的方式,那就像要人进来却又把他关在门外。用什么方式,“义”“礼”也。孟子的这句话的含义是:你待人以善意,别人以善意相报;你待人以真诚,别人以真情回馈。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“将心比心”“以心换心”
有的人对真诚待人抱怀疑或否定态度,理由是:我真诚待人,人若不真诚待我,那我岂不是很傻、很吃亏吗?不可否认,生活中存在这样的人:虚伪、狡诈、阴险,一肚子小心眼,玩弄他人的真诚,戏弄他入的善良,算计他人的毫无防备,蹂躏他人的真情实意,以怨报德、以恶报善。但是,这种人在生活中毕竟是少数,在他们的丑陋脸暴露后,必将被众人所指责和唾弃,并被群体厌恶和排斥。
因此,当我们的善良和真诚被居心叵测的人愚弄之后,吃亏更多、损失更大的并不是自己,而是对方。伤人的人在承受你愤恨的同时,还要承受他人的蔑视以及被群体排斥的孤独。
有的人怕真诚待人吃亏上当,因此想别人先主动真诚待己。你真诚待了我,我再真诚待你,这是被动为善的人际关系态度。如果人人都这样想,人人都不肯首先付出,那么这个世界上还有真诚吗?
弗莱明是苏格兰一个穷苦的农民。有一天,他救起一个掉到深沟里的孩子。第二天,弗莱明家门口迎来了一辆豪华的马车,从马车上走下一位气质高雅的绅士。见到弗菜明,绅士说:“我是昨天被你救起的孩子的父亲,我今天特地过来向你表示感谢。”弗菜明回答:“我不能因救起你的孩子就接受报酬。”正在两人说话之际,弗菜明的儿子从外面回来了。绅士问道:“他是你的儿子吗?”农民不无自豪地回答:“是。”绅士说:“我们订立一个协议,我带走你的儿子,并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,假如这个孩子能像你一样真诚,那他将来一定会成为让你自豪的人。”弗菜明答应签下这个协议。数年后,他的儿子从圣玛利亚医学院毕业,发明了抗菌药物青霉素,一举成为天下闻名的亚历山大·弗莱明爵士。
有一年,绅士的儿子,也就是被弗莱明从深沟救起来的那个孩子染上了肺炎,是什么将他从死亡的边缘救了回来?是青霉素。那个气质高雅的人是谁呢?他是二战前英国上议院议员老丘吉尔,绅士的儿子是谁呢?他是二战时期英国的著名首相丘吉尔。
本杰明·富兰克林曾说过,一个人种下什么,就会收获什么。弗莱明正是因为真诚待人才让自己的儿子有了成才的机会。老丘吉尔也因为真诚待人才拯救了自己儿子的生命,并使之成为20世纪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政治家。
当松下电器公司还是一个乡下小工厂时,作为公司领导,松下幸之助总是亲自出门推销产品。每次碰到砍价高手时,他总是真诚地说:“我的工厂是家小厂。炎炎夏日,工人们在炽热的铁板上加工制作产品。大家汗流浃背,却依旧努力工作,好不容易才制造出了这些产品,依照正常的利润计算方法,应该是每件x元承购。”听了这样的话,对方总是开怀大笑,说:“很多卖方在讨价还价的时候,总是说出种种不同的理由。但是你说得很不一样,句句都在情理之中。好吧,我就按你开出的价格买下来好了。”
松下幸之助的成功,在于真诚的说话态度。他的话充满情感,描绘了工人劳作的艰辛、创业的艰难,语言朴素、生动,语气真挚、自然,让对方心有戚戚焉。正是他的真诚,才换来了对方真诚的合作。会说话的人,常常是最善于说对方感兴趣话题的人;最会办事的人,也常常是那些做了让对方感激或感动的事的人。
被公认为“魔术师中的魔术师”的哲斯顿,在他活跃的那个年代,他精彩的表演能让超过六千万的观众买票进场看他的演出,使他赚得两百万美元的利润。卡耐基花了一个晚上待在他的化妆室里,向他请教成功的秘诀是什么?哲斯顿说,他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的魔术知识特别丰富,因为关于魔术手法的书他已经有好几百本,而且有几十个人跟他懂得一样多。他一直做的,就是从观众的角度出发,多为观众着想,懂得表现人性。
哲斯顿对每个观众都真诚地感兴趣。他告诉卡耐基,许多魔术师会看着观众,对自己说:“坐在台下的都是一群傻子和笨蛋,我可以把他们骗得团团转。”而哲斯顿却不这样想。他每次在上台时都会对自己说:“我很感激,因为这些人来看我的表演,是我的衣食父母,是他们让我过上舒适的生活。因此,我要把我最高明的手法表演给他们看。”他宣称,他没有一次在走上台时,不是一再地对自己说:“我爱我的观众,我爱我的观众。”卡耐基认为,哲斯顿的成功秘诀就是如此简单,那就是对他人感兴趣,这就是一位有史以来最著名的魔术师所采用的秘方。
千百年来,刘备“三顾茅庐”一直被传为佳话。
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,听人说诸葛亮“每常自比管仲、乐毅”,当时的名士司马徽则赞之为:“可比兴周800年之姜子牙,开汉 400年之张子房。”这样,刘备心中有了底。一顾茅庐,诸葛亮避而不见,张飞要脾气:“量一村夫何必兄长自去,可使人唤来便了。”当刘备二顾茅庐,诸葛亮又避而不见,连一直极为持重老成的关羽也耐不住了。可刘备留下一书,以表诚意。三顾茅庐,诸葛亮故意仰卧草堂迟迟不起,让刘备等三人拱立阶下几个时辰,最后才欣然出山,’定三分隆中决策”,开创“两朝开济老臣心”的伟业。
刘备的诚心终于感动了诸葛亮,真可谓“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”。人人都需要被尊重,特别是拥有较高社会地位、有所建树的能人学者,往往骨子里有些清高或傲气。在与他们交往时,要礼让三分。一旦被你的诚心感动,他们会加倍地信赖你,也会用各种形式来报答你。
无独有偶,著名慈善家邵逸夫为了物色人才,也上演了一幕现代版的“三顾茅店”,挖到了宝贵的“人力金矿”。
人称“六叔”的邵逸夫叱咤娱乐圈大半个世纪,打造部氏、无线两个电影、电视王国,培育了数之不尽的演艺人才,以他名字命名的校园建筑遍布中国。
1958年,邵逸夫花费32万元买下清水湾近80万平方英尺的土地,建造“邵氏影城”,展开“制梦工厂”计划。当时,邵先生的事业不缺摄影棚、新公司、机械设备,缺的是人才,如制片、化妆、剪辑、配音、编剧、导演、演员….
邵逸夫来香港主持“邵氏”,头等大事是要物色宣传人才,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。这个角色举足轻重,他必须既业务、熟悉市场行情,又善于运用传媒、把握宣传的分寸:还要具有雄辩的口才、敏锐的头脑、良好的社交才能,必须是一个一专多能的全面型人才。招聘广告刊登出去后,尽管登门面试者络绎不绝,宣传人才却始终像那水中月、镜中花般虚无缥缈,不见芳踪。邵逸夫感叹:简直如大海捞针一样难呀!
这时,上海新闻界之才子吴嘉棠为邵先生推荐了邹文怀。此人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,讲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和英语,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。吴嘉棠穿针引线,邹文怀同意与邵逸夫见面。邵逸夫对这次见面极为重视,精心准备了一番。还亲自把关,挑选出自己满意的“邵氏”出品影片。
见面安排得隆重热烈,规格甚高。那天上午,邵逸夫一身新装,早早地恭候邹文怀的光临,然后设宴款待,为他接风洗尘。饭后又陪同邹文怀一起看戏,欣赏“邵氏影片”邵逸夫费尽心思,去迎接一位素不相识的客人,可谓几十年平生头一遭。他心中自有如意算盘:眼下人才奇缺,若想成霸业,必须有一流人才相佐。刘备请诸葛亮尚且三顾茅庐,我要邹文怀相助,也自当礼贤下士。看究影片,邹文怀彬彬有礼,谦恭客气地起身告辞。邵逸夫本想与邹文怀长谈一番,拍板敲定工作之事。不料,他却急着要走,没有表明态度。邵逸夫最后沉不住气了:“邹先生,你看工作之事是不是可以定下来?什么时候来上班?”“邵老板,你的好意我心领了,这件事以后再谈吧。”邹文怀婉言谢绝。邵逸夫不再言语,默默地送邹文怀上车。他怅然若失,觉得如果错过邹文怀这样稀缺的人才实在太可惜,下决心一定要请到他为自己工作。
很快,他又找到邹文怀。几句寒暄之后,邵逸夫单刀直入说明来意。邹文怀被邵逸夫的诚意打动了,决定接受邵逸夫的聘请。但又提出一个要求:“邵先生,宣传部必须由我亲自组织班底,这个条件必须答应我。”“好啊,这个要求我完全同意,你尽管放心。”邵逸夫当即拍板定音。
邵逸夫几经游说,并许以重金礼聘,邹文怀终于应允出任“邵氏”宣传部主任之职。宣传人才问题迎刃而解,其他一切困难就冰消雪融了。邵逸夫一鼓作气,乘胜追击,撒开一张大网吸纳八方人才,开始了事业的腾达。